聯合國教科教文組織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,也可以說是教育的四大目即:Learning to know(學會求知);Learning to do(學會做事); Learning to co-operate(學會共同活);Learning to be(學會生存)。
這就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,教育不僅僅教學生“學會”知識,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們“會學”知識。學會和會學,這是完全不同的二個概念。前者,學生是被動的;后者,才有利于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。
學會共同生活
人是群居的動物,人具有社會性。沒有人可以離群索居,獨善其身,不管你是否愿意融入這個世界,
綜其一生,每個人都是在不同環境、不同時空中,與各種人交往。通過參與社會性實踐活動、興趣愛好和寫博客等方式,擴大人際交往的圈子,增強自己的視野,提高自己對世界和現實生活的認識能力和理解力,從而形成唯物主義的世界觀、人生觀和價值觀。
學會生存
學會生存或者說,學會做人,一個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教育,就是要實現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過程。從自然人到社會人,不僅需要文化知識,更需要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。尤其在現代社會中,競爭十分激烈,生存的機遇和困難并存,面對的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很多。在生存條件下,只滿足于念過多少書、取得什么文憑、獲得什么證書是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的,甚至連生存都會發生困難。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有這方面的準備。這里最重要的就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。
我們接受大學教育,實際上是要讓自己成為這樣一個人:能夠去評判自身的幸福與周圍的人是如何密切相關的。這樣,我們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將不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,我們在實現自身抱負的同時也促進社會和諧。
所以,問題不在于我們的每個學生能否找到好的工作,問題在于每個學生能否形成這樣一種理想: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國民,具有健全的人格;每個學生要有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與決心,并且樂在其中。